考研季
要不要考研?我会劝你不要 来源 : 华清远见     2018-12-11

二十几岁的大学生总是生活在两极中,不管他们过得怎么样,也不管他们的未来怎么规划,都会有无数过来人给他们传授“经验”,提出“建议”。学校里,辅导员总会劝他们多考几个证,不管它们含金量有多少、跟专业是否沾边,反正总没坏处;电视中,金星会劝告嘉宾一定要生孩子,这样的人生才是圆满的,尽管她自己也没生过,就把这种愿景寄托给了旁人;微博上,考研名师张雪峰也会劝大学生在没有选择的时候就去考研吧,虽然他自己根本没读过研究生。

这位“被教育耽误的相声演员”深信,考研可以改变命运,因为名企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聘,但会去985、211名校,当他们没有出路时,考研就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要不要考研

不得不说,前辈们总是爱给些万金油一般的选项,不知道该学啥就去考个证,不知道啥是人生就去造个孩子,不知道该干嘛就去读个研,然后他们还会补充一句,“总没坏处嘛”。但是读研真的就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选择吗?

【一、不是所有专业都有钱途】

对于那些一心想搞学术的人来说,考研当然是最正确的选择。可问题在于,大多数中国大学生考研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挣更多钱。

中国研究生德育委员会经过几年时间在全国范围调研发现,大多数人的读研目的都是“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其次才是“对科学或学术研究感兴趣”。

这似乎是来自于一个常识性的判断,研究生一定会比本科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薪资,不然多年寒窗岂不是白熬了吗?

要不要考研

研究生读研的首要目的 / 中国研究生德育委员会

但其实研究生和本科一样,工作好不好找取决于什么专业。2016年,山东省的毕业研究生专业中,经济学毫无悬念地以95.17%的就业率稳居榜首;其次是工学和管理学,比例分别为94.16%和91.67%。

如果你不幸遇上的是冷门专业,研究生读完也不见得你能找到工作,比如教育学和历史学的就业率分别只有66.67%和65.66%,一些历史系的硕士好不容易进了公务员面试,还会被告知:世界史不是历史学。

换到人才济济的广东省,这样的专业差异还是存在。在往年的毕业生中,就业率为100%的专业有20个,工科霸占了其中的13个;而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有16个,法学类和教育学类各占4个专业。最悲催的专业是生态学,10个毕业生有7个找不到工作。

相比之下,在广东省你只读到本科,那你找到工作的几率反而会大大提高。广东省本科生就业率最低的10个专业,就业率都在70%以上。

考研

广东省2016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低的专业 / 2016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我们必须承认确实有一些专业在得到研究生光环的加持后,能够更轻松地找到好工作。比如最近几年如沐春风的中医学,本科就业率还是倒数第十,一到了研究生,就业率立刻上升到了90.57%,中医药发展规划都写到2030年了,还有什么不可能呢?

但是像教育学这样的就业冷门专业,本科已经是倒数的79.13%,研究生还是倒数的69.23%,这类专业的同学抱着找工作的目的继续攻读,就是你的不对了。

当然,就像每个人认为强拆永远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一样,你可能觉得找不到工作这件事情也不会落到自己头上,毕竟每年还有那么多企业招不到人。你其实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直白点,薪水福利双高的工作。

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仅看学历,在工作相同时间后,硕士学历确实会比本科学历薪水更高一些,如2016年广东省毕业研究生的平均月薪为6223元,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3726元,研究生薪资要远高于本科生。

但我们要比较的对象并不是比他们小三岁的本科生,而是那些已经有了3年工作经验的同班同学。统计数据发现,本科生工作三年后月入薪资与那些选择继续读研深造、三年后才出来找工作的硕士生相比,薪资高出近千元。读完研,或许你一不小心就成了你本科同学的下属。

【二、困惑只会迟到而不会缺席】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尽管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有些人为了名,有些人为了钱,还有些人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对他们来说,读研就是“反正也没有什么坏处”的选择,既然大家都去考,那我也去吧。

他们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许他们曾经实习过,知道不管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一堆的烦心事等着自己,索性考个研,还能在学校多待几年,也许读着读着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能面对工作了。

可事实证明,读研只会急剧缩小能选择的工作范围,因为研究生只能从事比本科生专业更对口的工作。厦门大学近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79%的本科毕业生找到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而研究生工作与专业相关性则达到90.9%。这意味着,如果你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情况下读了研,那么就算当你发现自己不喜欢现在的行业,也会发现已经在贼船上,下不来了。

同时,理工科错选专业的成本会比文科更大。中国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显示,理工科学生认为自己工作完全不对口的占28.6%,而文科只有9.1%。理工科对专业对口的研究更高,学电气的对口工作就是电气行业,而历史系可以做媒体、广告、教育、文学,与专业沾边。

此外,有很多事现在不做,读完研更不可能去做。比如创业。以广东省为例,就有0.95%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研究生的比例仅为微乎其微的0.14%。

22岁本科毕业的你就算创业失败,还有机会和耐心重整旗鼓,不断试错。但25岁研究生毕业的你,想必这时已经收到了家长催婚催稳定的要求;你的相亲对象说不定已经在网上查了你的毕业论文来窥探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而在00后CEO眼中,你指不定已经是中老年企业家了。

除此之外,读研还耽误了什么呢?当你终于决定踏入社会的时候,你会发现,相比于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三年的同学,大多数时间都在跟电脑和实验室打交道的你在职场上的应对能力却会低很多。换句话说,你比你的同学更不会“做人”。

一份针对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的调查显示,研三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明显低于研一、研二学生,其中理科类研究生的交往能力又低于文科类研究生,看来理聪并没有资格说文傻。

当然研究生也是有苦说不出。一个电信专业的研究生,往往需要学习矩阵论、模式识别、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等天书,还得时刻给导师表演你确实在进行“IMT-Advanced多小区多用户干扰抑制和抵消理论与方法”这样的研究,哪里还有时间关注社会、人生以及把妹?

由于“路径依赖”效应,人们过去的选择,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研一、研二不过就是大五、大六,你在本科阶段没有解决的那些问题,到了研究生阶段,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你所逃避的终将到来,而且更加猛烈。

【三、你真的需要读研究生吗】

当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感到迷茫时,总希望通过数据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是合适的:数据告诉我们哪个专业最热门就去哪个,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欢;数据告诉我们研究生的工资更高,我们就去考研,也不管这种概率事件上的我们是分母还是分子。

实际上,普遍情况下的高学历确实会带来一些好处,尤其是对于后期的薪资增长和职位提升更加有利。但所有的这些好处都是在我们找到了与学历相匹配的工作之后才会发生。要是学历远高于工作所需,那高学历就不是好处而是负担。

试想一下,假如你完研究生之后只是去当一个清洁员,你就会比那个初中学历的清洁员赚的更多吗?

劳动者的教育水平高于工作要求的教育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过度教育”,在中国,像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这些行业,过度教育率都较高。

过度教育不仅不会给劳动者带来好处,还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收入。经济学家麦吉尼斯(McGuinness)测算,过度教育者的收入比适度教育者低约15% 。中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大同小异,总之研究生去抢本科生就能做的工作,不一定抢得过。

这是因为,收入是由工作职位决定的。环卫工人只要求初中学历,那研究生文凭就毫无用武之地。此外,也有可能是因为这类研究生水平确实不行,只是没人看出来而已。

如果你不敢违抗家里的旨意,必须找个国企的工作,“死也要死在体制内”,那么其实国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薪资差距并不大。虽然学历会影响到岗位级别,但在年龄、工龄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教育对工资收入的总体影响还是非常小。特别是电气石化这些行业,当然是越早打算越好。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只是在老家当一个公务员,那本科学历也已经足够了,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学历要求中,本科生可以报考的职位数占总数的90.4%,仅限本科的职位就有29.7%,尤其在三四线城市,本科生才是公务员招录的主体,如果考不上公务员就去读研,等你结束之后就会发现,毫无学术心的你其实是浪费了三年时间等待考公务员。

过度教育还会影响心情。在符合岗位所要求的教育年限基础上,每增加一年的过度教育年限,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平均下降4.2%,而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每增加1%,公司的效益就能增加2. 49%,过度教育给劳动者和企业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没人喜欢怨妇,所以对很多企业来说,受过较少教育的人反而更有可能受雇。中国住户金融调查显示,研究生的失业率还要高于研究生以下学历的人。

当然这个结果并非难以解释,中国的经济奇迹一直受到出口驱动的制造业、建筑业、重工业三个部门的推动,但这些都没有为高材生们提供大量的白领工作。在北京,以用人单位评判为标准估算出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为47.61%,以个人判断为标准估算出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为54.92%。

所以你需要担心的本来就不是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工作,而是你的才华很有可能在限定的职位中被浪费。读研究生确实是一条出路,但也只是千万条路中的一条。如果你听信那些考研名师的话,把读研当做最有出息的路,那么等你找工作时,这些名师还会告诉你,“不要问五险一金,没出息。”

扫码申领本地嵌入式教学实录全套视频及配套源码

上一篇:转行学IT有必要吗?如何科学转行?

下一篇:考研热“高烧不退”的背后,是持续上涨的弃考族们

400-611-6270

Copyright © 2004-2024 华清远见教育科技集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5225号-5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2025203号